听到朱成的慷慨陈词,朱元璋三人陷入一阵怅惘,食盐将会人人管够!?
不再是不够吃。
而是怕吃多?
那将是一种何等的太平盛世!!
对于朱成的话语,朱元璋三人倒是并不怀疑,主要有科学背书。
只要朱成说。
——这是有科学依据,那朱元璋三人就根本不会怀疑。
科学的事儿?
还有假!
实际上也正如此,制盐的工艺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如果将北方那几个不冻港拿在手中。
制盐的区域也将增多。
大明的食盐,将不单单产自两淮之地,辽东地区沿海将成为重要的产盐地。
不说别的,就算不制盐技术不革新。
新增的海岸线。
就能让大明的食盐产能提升一倍有余,要知道之前大明可是有禁海令。
禁海,禁的是海岸线。
在有战舰加持下。
海岸线早就成为可以重新创造价值的区域,实际上最近这几个月。
食盐产量就已经达到以往的1.5倍有余。
正因如此。
朱成才敢将这么多的食盐投入在撒盐化雪的行动之中,毕竟正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他不可能让大明面临下个月就没有食盐可吃的局面。
朱元璋的信息?
过时啦!!
要说信息速度,那还得看参与生产的朱成,毕竟是第一手信息。
“还有一点……”
朱成继续说道。
“现在大明的食盐质量其实一般,不能说完全不能吃吧,但是和工业食盐的差距也不大。”
“里面全都是各种杂质,不干净的同时,咸度也会有所下降。”
“600万引的食盐,实际上只等于制盐技术革新后的300万引。”
“这种垃圾食盐,用来化雪,自然是极好的。”
“我甚至还预留出一定的低级食盐卖给岛国,所以别担心,食盐的数量绝对不会出问题。”
朱成摆了摆手。
“哦……”
听到朱成所言,朱元璋这才放心的点了点头,心中的担忧也是消散掉不少。
“康王殿下文韬武略,自然思考妥当。”
徐达毫不吝惜言语的站队。
蓝玉则是没有说话。
“就这样一路到达汴州,然后前往辽东,重要的城市全部撒盐化雪。”
朱成眯起眼睛。
“主干道,尤其是城市内部,一定要保证百姓能自由通行,只要能保证如此,那么危机自然全无。”
是的。
无论是边疆危机,还是李东升的告急,原因都在于大雪,大雪一旦解决掉。
其余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而且这些食盐,也并非全部消失,食盐还会留在雪水中,重新凝聚的冰中,甚至泥土里。”
朱成吃了一小块点心,淡然的说道。
“让辽东的百姓挖雪,然后重新提炼一下,食盐不就又能回来一部分么?”
“回来的食盐,全都卖给岛国。”
“噗——”
本来聊的好好的,朱成一提到将从雪里捞出来的食盐卖给岛国,朱元璋就将刚喝进嘴的半口茶水喷出来了一些。
老朱咋感觉,朱成对于岛国不是那么友善呢?
也不是喊打喊杀。
就是……
非得压榨。
其实吧,这种对待方式,有一个专有名词——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在朱成如此政策之下,岛国之所以看起来还顺风顺水,是因为石见银山给岛国带来大量的白银。
一旦石见银山开采完毕之后。
这种强度的压榨。
岛国将会体验到,什么叫做‘财富外流’。
“可是……”
蓝玉一脸想说话,又不太敢说的态度,最终吞吞吐吐半天,他还是开口说道。
“如今大雪封天,百姓饥肠辘辘,冻饿交加,让他们去外面挖雪,是不是有些……”
别说是百姓,就连兵丁也受不了啊。
蓝玉本以为。
自己问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但除了他之外,整个马车之中,无论是朱成,亦或者朱元璋、徐达,都是一脸无所谓的态度。
尤其是朱元璋。
在蓝玉心目中,朱元璋难道不应该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大明君吗??
怎么能允许百姓如此?
“老王啊,你不说学学老徐,就连老赵你也是大大的不如啊。”
朱成摇了摇头。
朱元璋闻言,暗暗翻了个白眼。
——比蓝玉强。
好像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有什么不对的吗?”
蓝玉迟疑。
“让百姓遭受苦难的,永远不是有偿劳动啊,这是以工代赈。”
“是一种赈灾行为。”
朱成侃侃而谈。
以工代赈。
老朋友了。
当初三晋之地的旱灾时,朱成就采取以工代赈的手段,以工代赈最大的好处。
就是在赈灾的同时,让朝廷没有负担。
甚至非但没有负担,还能享受到廉价劳动力。
对于灾难。
或者不是灾难,平常状态。
——工作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没有工作。
“所有愿意扫雪的百姓,一人发一套棉衣,然后根据提炼出的盐量,额外给予金钱、粮食、柴火等等资源。”
“等到和岛国贸易时,在用这些低劣的食盐换取大明宝钞的回流。”
“何乐而不为?”
朱成微微一笑。
“妙,实在是妙。”
朱元璋抚掌大叹。
低劣的制盐手段,各家各户都能完成,无非是把水分弄干就行。
直接把雪放进大锅里炒。
就能炒出食盐。
至于杂质?
那肯定多啊,甚至还有泥沙,但那又有什么问题呢?反正是卖给岛国。
对岛国开放食盐交易。
允许大明宝钞兑换食盐,岛国谢大明还来不及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老朱跪求我贪污!请大家收藏:(m.miaobigee.com)大明:老朱跪求我贪污!妙笔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