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亦加入了好多个社团,也去过一两个社团活动教室串门,也对好些个社团的活动感兴趣,但真正对他重视的,还要数文学社,
没法子,谁让他在这个方面的才华过于出众呢,整个文学社,从上到下,都对他很服气,尤其是副社长赵东,都直接把当成偶像,一来就拽着他讨论如何给杂志投稿。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朝中有人好办事。
这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的社会,就算是校园也不例外,尤其是这种学生社团,更讲究圈子文化,并不是谁行谁上,而是看谁的人际关系处理的更好。
苏亦认识了黎新叶,只要在文学社内,他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这种非专业技能之外的东西,其他的新生肯定无法察觉,实际上只要参与文学社的干部竞选,他们就被苏亦远远甩在了后面,这就是关系户的优势。
作为关系户,也不全是缺点,起码知根知底。
因此,苏亦成为文学社副社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大家上课,教大家如何给杂志投稿。
这也是文学社众人对他的期待。
这玩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年头,能够加入文学社的成员,都是对文学有着特殊爱好的学生,不然,谁会加入这种寡淡无味又无法装逼的社团。
然而,热爱也只是热爱,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投稿经历。
既然大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苏亦也不私藏,他望向众人,“开始分享经验之前,我做一个小调查如何?”
他问,“在场的诸位,有多少人曾经给杂志投稿的?”
有人问,“什么杂志?”
苏亦说,“什么杂志都行。”
于是,留下来的文学社社团骨干们就有六个人举手。
不算太多。
“还有吗?”苏亦继续问。
“报纸算不算?”
“也算。”
这个时候,又有一个人举手了。
加起来也就七个人而已,不算太多,但整个文学社骨干人员也没有多少个,一个社长,两个副社长,加上五个部门的正副部长,也就是十三个人,现在多了苏亦一个副社长,也就十四个人,确实不算太多。
能够有七个人举手,已经不少了。
如果包括苏亦的话,已经是八个人了。
最后苏亦望向黎新叶,“学姐呢?”
黎新叶摇头,“我也没有!”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赵东却说,“咱们社长跟我们这些菜鸡不一样,她可是冰心文学的金奖得主。”
其他人疯狂点头。
的仅仅这个头衔,就吊打在场的众人。
确实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所以加上黎新叶的话,就是九人,也就是说,现场之中只有五个人并没有成功投稿,这样的比重已经很高了。
然后苏亦又接着问,“投稿成功两次以上,请举手。”
结果,人数拦腰减半。
只剩下四人。
其中就有两位副社长,还有宣传部的部长以及编辑部的主编四人。
然后他们投稿成功的也都是一些小杂志,甚至编辑部的主编也只是有三篇文章被都市报收录而已,跟读者文摘这样的发行量高的大众刊刊,还是没法比较。
在报纸上刊登豆腐块的文章跟好几千字的杂志稿还是不太一样的。
然而,这样的人数比例也不小了,起码比好多高校文学社还高规格。
就算苏亦前世的本科院校,文学社成员也是一群渣渣,也没有那么多大佬,他们文学社社长也只是跟学校的老师关系好才混上的关系户,没法子,谁让他们是工科院校,没有文史哲专业呢,文学社就跟玩似的。
但不管怎么样,省一中文学社的众人投稿率,肯定是没有办法跟苏亦比拟的。
听到他短短两个多月连续在青年文摘过稿五篇,这帮家伙都满是震惊,一脸不可置信地望着他,就跟见了鬼似的。
青年文摘是双月刊,两个半月最多也只能发行五期,苏亦连续过稿五期,就是期期不落啊,这完全就是专栏大佬的待遇。
这时,赵东才笑道,“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们一直坚持让苏亦当选咱们文学社的副社长了吧。”
以前只是知道苏亦很厉害,却没有想到他会这么厉害。
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有那么多篇文章在青年文摘投稿成功。
这样的大佬不服不行。
“所以现在,就把讲台交给苏亦,让他跟大家分享一些写作心得,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看着这帮家伙连忙鼓掌让他登台讲话,苏亦连忙摆手。
黎新叶笑道,“现在没有外人,大家不用这么客气。
学姐就是好,体贴入微,懂得为他考虑,不想让他第一次跟众人相处,采用这么强势的方式,于是苏亦顺着她的话说,“是的,就是坐在一起,简单聊一聊。”
写作这玩意,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他之所以能够投稿成功,不是因为他的文笔有多好,纯粹是因为他知道对症下药,找准了杂志的写作风格。
这种经验,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然而,一些重要的事情,由他去讲解,也确实可以让大家尽可能多些避坑,少些踩雷。
要做到对症下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尤其是眼前这些满脸稚嫩的高中生,他们人生阅历太浅,写不出太深奥的东西,注定他们的写作视角之围绕着校园生活来写,或者缩小一点就是围绕着中学生活来写,这样一来,能够写的东西就比较有限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学姐,我是个正经人请大家收藏:(m.miaobigee.com)学姐,我是个正经人妙笔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