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这份报纸是采访史上最伟大的成就,我们保存它,把它当作一面镜子。”
1918年,第一届普利策新闻界颁发时,《纽约时报》当之无愧成为获奖者。
可是如今,范安达也不知道是老糊涂了还是意识到什么,竟然在《纽约时报》玩起了擦边球新闻,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如果说背后没有奥克斯的影子,范安达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干了一辈子,也在《纽约时报》服务了一辈子,没道理在这个时候出这种昏招。
莫非是奥克斯想卸磨杀驴?用这样的手段逼范安达退位?
黎耀阳弄不懂,克里斯亨特或许有猜测,但也没有实质性证据,既然他要钱,给他就是,只看结果。
———————————
伏特加的酿造已经进入灌装阶段,原本对酿造伏特加不感兴趣的阿尔伯特,玩着玩着也玩出了乐趣,每天乐此不疲的沉浸在黑麦中,研究各种配比的可能。
不过位于坟地里的酒厂,每天都充斥着浓郁的酒精味,什么叫吸一口空气都醉人?来这里试试,醉氧就是这么来的。
之前也说过,最早的伏特加可追溯到中世纪,甚至更早。
当时人们酿造出一种消毒药水,再一次偶然的尝试下,他们发现喝掉这种液体后不但口味独特,而且还有抵御寒冷和放松精神的奇效。
到二站时期,伏特加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士兵常常将伏特加洒在伤口上防止细菌感染。
伏特加的成分是乙烷和水,但是,这并非是H2O(水)与C2H5OH(乙烷基)的随意混合,并非所有的酒精加水都能拥有伏特加这一骄傲的名字。
根据北极熊的标准,伏特加的烈度应该保证在40度到60度之间,不能多也不能少。
后来的酿酒厂已经很少自己生产酒精,而是向专门企业购买,这样做的好处是成本更低。
但现在还得自己酿造!
酒精与水的混合过程伴随着热量的释放。
所以,勾兑车间的安全措施不亚于火药厂。
甚至照明灯都十分昏暗:众所周知,酒精不仅在喝多的时候能够把人放倒,它也容易燃烧。
此外,酒精还具有很强的吸味性质。
因此,车间严禁带入味道浓厚的物质和食品。
但伏特加也不仅仅是四成酒精加六成水掺和之后制成的,谁这么认为便是大错特错。
按这种比例进行掺和之后,得到的东西被称为“毛坯”。
此后还有一道更重要的酿制程序,这就是纯净过程。
纯净程序在圆柱形炭筒里进行,这个圆柱形炭筒颇像处于发射井里的中程弹道导弹。
顾名思义,圆柱形碳筒里面放满了活性木炭,原料为白桦木,由该炭筒完成分装前的最后过滤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阿尔伯特给这款伏特加设计了一种很奇特的酒瓶,酒瓶的瓶嘴上填加了颇为奇特的酷似手杖镶头的东西。
黎耀阳感觉这种酒瓶很像后世被被称为“方便嘴”的东西,而饭店服务员和购销人员称之为“计量器”。
不过阿尔伯特说,这是来自意大利的做法,称为“古阿尔瓶嘴”。
封盖是分装线上最后几道工序之一,酒瓶子一个个地排成″单列纵队″前进,发出像酒桌上听到的清脆碰杯声。
接下来是擦干、装瓶、加盖、贴封、装箱等工序,至此大功告成。
这就是古典伏特加的标准生产过程。
后来的极品伏特加可能还多一道用牛奶来进行再净化的过程。
有些40度的伏特加还用柠檬、黑豆和西伯利亚野果来浸泡,这样的话,其酿造过程还需增加几道程序。
例如,想在瓶子里加上几颗小尖椒,这道工序怎么也无法实现自动化。
伏特加是以多种谷物(马铃薯、玉米)为原料,用重复蒸馏,精炼过滤的方法,除去酒精中所含毒素和其它异物的一种纯净的高酒精浓度的饮料。
伏特加无色无味,没有明显的特性,但很提神。
但因为口味烈,劲大刺鼻,除了与软饮料混合使之变得干洌,与烈性酒混合使之变得更烈之外,别无它用。
但由于酒中所含杂质极少,口感纯净,并且可以以任何浓度与其它饮料混合饮用,所以经常用于做鸡尾酒的基酒,酒度一般在40度一50度之间。
为了生产伏特加,阿尔伯特用了很多种原材料去尝试,最终选定黑麦,将其炖成糊状,然后在在酿酒厂发酵和蒸馏。
阿尔伯特还鼓捣出一种叫做浸渍的生产工艺,由纯酒精和浸软水果混合而成,然后在低温下蒸馏,形成浸软浓缩物。浓缩的混合物与酿酒厂的自流井水混合,以达到装瓶和装瓶的强度。
这些口味不是木炭过滤的,在装瓶前是通过纤维素颗粒过滤器过滤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带有水果味道和口感的精油被保留下来。
阿尔伯特酿造的伏特加包括芒果香、柠檬茶、血腥玛丽、粉红葡萄柚、黑覆盆子、橙子、柑橘和姜皮等多种复合香气。
口感浓郁细致,如丝般顺滑,隐约散发香草芬芳,是伏特加中极品。
最终,这款被命名为橡树的伏特加,被灌装如一只细长雪白的磨砂玻璃瓶子中,加上盖子封好,就可以上市售卖了。
瓶身被贴上了透明标签,标签印有一棵巨大橡树,橡树下隐隐约约是一片坟地,但也可以被当成石碑看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西洋之王请大家收藏:(m.miaobigee.com)大西洋之王妙笔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