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这场战争是由纽约报界的激烈竞争所挑动爆发的。
有颜色新闻是报刊大众化后所经历的必然过程,迎合了底层读者们的口味和猎奇心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纽约乃至全丑的报纸都在模仿这种模式报道新闻。
在最鼎盛时期,丑国每三家报纸就有一家使用“有颜色新闻”模式进行报道。
《纽约时报》创办于1851年,然而在1896年“黄色新闻”竞争激烈的时候,这份报纸抵挡不住冲击,面临破产。
正在这时,来自辛辛那提的报人阿道夫·奥克斯在《纽约时报》最危险的时候买下它。
奥克斯来自德裔犹太移民家庭,年轻时在印刷所当学徒,之后成功经营了一些地方报纸。
奥克斯接手后的《纽约时报》,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跟风。
在那个标题党肆虐头版、凶杀色情报道屡见不鲜的年代,《纽约时报》显得如此独树一帜。
奥克斯以“本报不会玷污早餐的餐巾”为广告语,树立起庄重严肃的形象。
严肃的《纽约时报》上没有任何有关凶杀、色情的标题党,更多的是金融和房地产消息、政府文件、法院案件记录以及对华尔街的新闻报道,在众多黄色新闻纸中独树一帜。
精明的人马上发现《纽约时报》简直是“商界圣经”。
赫斯特认为这种严肃无聊的报纸人们马上会抛弃他,然而奥克斯悄无声息地增加了“图书与艺术副刊”和“周日杂志”。
精美的装帧和有趣的内容立刻吸引了大量女性群体,经此《纽约时报》站住脚跟,广告商也增加了。
阿道夫·奥克斯坚持和有颜色新闻划清界限,这为《纽约时报》积攒了良好的声誉,同时任用优秀人才使得《纽约时报》短时间内跻身纽约大报行列并一直延续至今
奥克斯信任自己的员工,重用优秀人才。
在奥克斯接管《纽约时报》后,他召集所有排字工人,真诚的告诉他们,自己也曾是一个用手排字的排字工,他希望《纽约时报》成为印刷艺术的模范,相信诸位排字工人一定能帮他做到。
1904年,奥克斯聘请了一位优秀编辑来主持报纸,他是卡尔·范安达。
范安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周七天,每天工作12小时,同时他对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的追求近乎苛刻,他主张为得到新闻不惜一切成本。
加上自己年轻时对物理的喜爱,所以他重视利用电报、电话这种新生科技来第一时间获取新闻。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范安达重金租用世界上第一艘新闻电讯发送船报道渤海海面的日俄海军决战。
人们曾说,奥克斯为了《纽约时报》不惜重金,而范安达正是可以替他把这笔钱花掉的人。
二人的这种坚持使得《纽约时报》在众多黄色新闻报纸中成为另一种新闻选择。
然而,要想使《纽约时报》成名,还需要一个最惊爆的新闻事件。
1912年4月15日,凌晨1点20分,《纽约时报》编辑部收到美联社发来的一条简讯:
美联社纽芬兰雷斯角4月14日星期日电,今夜10点25分,白星轮船公司的“泰坦尼克号”向此间的马可尼电台发出CQD,声称撞上冰山,泰坦尼克号称急需救援。
还没下班的范安达看到这条消息几乎不敢相信,泰坦尼克号,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邮轮,名流政要云集的“不沉之船”会在自己的处女航中遇难吗?
由于泰坦尼克号是如此豪华,加上头等舱乘客是些名流显贵,世界各大报纸都纷纷聚焦泰坦尼克号进行集中报道,加上白星公司最有经验的船长爱德华·约翰·斯密斯坐镇,这艘邮轮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
然而记者是尊重事实的,范安达马上和白星公司驻纽约办事处取得联系,对方斩钉截铁地告诉范安达“你搞错了”。
可是半小时后美联社再发简讯:
“正在沉没,由于蒸汽机响声而听不见声音,机舱已被淹没。”
紧接着是最新的遇难求救信号:
SOS......SOS......
范安达联系了《纽约时报》驻哈利法克斯的记者,了解到发出第一次求救信号半小时后,泰坦尼克号不再发声。
由此,范安达相信泰坦尼克号可能已经沉没。
截稿时间是凌晨的三点半,范安达在两小时之内组织编辑部成员拟好了泰坦尼克号著名乘客的背景介绍以及供头版使用的泰坦尼克号大幅照片。
4月15日,《纽约时报》在范安达要求下头版排出三直栏宽,四排大字的头条新闻:新邮轮泰坦尼克号触及冰山,午夜船首已开始进水下沉; 妇孺登上救生艇撤离险境,凌晨零时27分后电讯已告中断。
第一版上有一个两直栏宽的加框消息,标题为“沉船最后消息”!
随后的内容刊出了大部分电讯稿,报道了泰坦尼克号向雷斯角的马可尼电台发出CQD求救信号,遭遇冰山,并称弗吉尼亚号等在附近的船都收到了求救信号,赶往事发海域进行救援。
直截了当地报道伟大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了。
4月16日,精心准备的《纽约时报》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报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西洋之王请大家收藏:(m.miaobigee.com)大西洋之王妙笔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